帕加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甘肃山丹明长城面临坍塌风险vy0pc5ng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黑色素种植

甘肃山丹明长城面临坍塌风险


中广张掖7月21日消息(李赢)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句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长城可不是大家印象中宏伟的八达岭长城,而是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境内的明长城。


    这山丹明长城始建于明隆庆六年,距今已有400多年。与八达岭长城不同,山丹明长城不是由砖头垒成的,而是用*土夯成的。虽然我们很少听到它的名字,但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被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不过,始建于1572年的明长城,正面临损毁和坍塌的危险。中央台李赢这几天跟随国家文物局的专家走访了这处古老的历史遗迹,我们跟随她去看看这段长城保护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境。


    从兰州驱车六个多小时,到达明长城山丹境内。戈壁滩上断断续续可以看到*土夯成的矮墙,有几百米长,有一两公里长度不等,这就是400多年前修在河西中段张掖山丹境内的明长城。与八达岭长城不同,山丹明长城不是由青石垒成的,而是用*土筑城。


    走进新河段,一座呈梯形的烽火台已经坍塌一半,它东西两侧的墙体坑坑洼洼,经过自然的风吹雨打,墙体现在只有两米多高,比姚明高一点。保护它们的防洪工程正在进行中。山丹县文物管理局局长宋昌介绍,保护长城要和大自然抢时间。


    宋昌:这个河道有三公里长,它是原来洪水冲刷过的洪水沟,如果我们不这样赶快保护它的话,如果洪水一来继续冲刷,长城将受到严重威胁,长城就倒了。


    山丹境内的380多公里明长城,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能看见的墙体是88公里,


    算上看到的新河段保护工程,现在能保护的只有5、6公里,还有80多公里的明长城本体、57座烽火台时刻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


    张掖市文物管理局局长汪永虎介绍,90年代以后,很少再会出现取土、攀登等人为破坏行为,长城面临的威胁主要是自然破坏和建设的破坏。


    汪永虎:这个问题主要是自然的破坏,本身年代由于久远,由于腐蚀、雨水冲刷和侵蚀,自然因素破坏比较大。还有一个是人为的因素,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是建设过程中,这种情况咱们为了保护长城,工程尽可能的从长城的豁口进。


    除了赫赫有名的嘉峪关,山丹境内的明长城算是甘肃省中明长城保存最好的地段,它的状况尚且如此,其它地段的明长城现状更不容乐观。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肖学智说,保护土质长城困难重重。


    肖学智:主要还是保护技术的问题,技术问题解决不了,我们不能通过保护维修对我们的文化遗产进行新的破坏。所以我们的做的工作就是小心翼翼试验,不能大规模的铺开。另外一个就是财力的问题,长城保护花费的财力精力要比建筑一个新的长城花的财力精力要多好几倍,可能上10倍,目前从甘肃的财力来看,还是有限的。


    尽管有困难,明长城的保护工程正在一点一点的进行。2009年张掖市山丹县文物管理局争取到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660万用来进行防洪和抢险和加固。即将招标的第二期期抢险加固工程预计600万元。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肖学智:按照目前的长城保护理念,已经坍塌的,就是维持现状,我们的修就是对它现状进行加固;面临洪水冲刷或者即将倒塌的长城,我们要对它进行长期性的保护,比如面临洪水冲刷,我们要修防洪堤,一些长城面临腐蚀,像快要倒塌的,就采取物理的方法,对它抢险加固。


    肖学智介绍,由于受到技术和理念限制,甘肃境内的1400多公里的明长城中,不可能一一保护到位,现在的保护工作带有是实验性的,需要历史的检验。甘肃省文物管理局正在考虑制定一个甘肃省境内长城保护规划。


    肖学智:通过这个规划划定保护范围;第二方面,想通过设立保护标志


    ,提醒老百姓这是长城、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第三,我们也在做这个试点,临近村庄、旅游点、开发区的长城段,我们设置保护围栏,对它进行保护。(原标题:甘肃山丹明长城面临坍塌风险


    保护土质长城困难重重_fi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