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用水从“土滴灌”里“挤”出来
10月15日,在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拉依当村采访,棉田里的特殊滴灌系统,引起了的关注。发现这里的棉花膜下滴灌与一般的滴灌不同,主管没有被埋在土里,而是铺设在地面上,有一定的行距比例。同时,主管上再接几根毛管,带有小孔的黑色管子把水滴灌到每株棉花的根系。
在南疆的缺水地区,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里,大多数采用正规的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而在这个村,为什么没有用被人们看好的正规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呢?这引起了的好奇。当日下午,联系到乌鲁却勒镇拉依当村*支部书记赵清海,他告诉,这是他们的“土滴灌”。
“这个办法虽然看起来土,但同样会起到节水和增收的效果。”赵清海告诉,棉花膜下滴灌具有节水、增产、便于机械化栽培等优点,已经被广大棉农所认可。但是对于人均土地占有较少、土地平整度差的棉区,由于条件受限制,推广难度较大。而当地农民发明的这种“土滴灌”对于拉依当村来说非常合适。因为,当地的多数土地都不连片,也不集中,人均耕地面积不到3亩,有的人家只有几分地。对于这样的困境,既要节约用水成本,又要使农民在棉花地里增产增收,若按照一般的滴灌办法,不但不好管理,还会增加当地农民的生产成本。而这样的“土滴灌”在该村已经推广到了12户近500亩棉花地,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赵清海给算了一笔账,这种“土滴灌”每亩成本在181元左右,而一般的滴灌成本每亩在600元以上。地面铺设的主管可以用三年,铺设在上面的毛管也可以用一年到两年,主管是按照地形去拉,毛管才是直接通到植物根部的,不仅节约了材料,还节约了水资源,节约下来的水则可以用于当地生态用水的补给。
“面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农业节水刻不容缓,只有走节水之路,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农业的用水量。”赵清海告诉,在乌鲁却勒镇拉依当村,这样的观念早已经扎根于当地农民的心中。
为了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规避棉花受市场价格影响波动较大的风险,赵清海还带动村民在棉花地里套种了226亩核桃,不仅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干旱缺水的压力。 ( 陈卓)